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人物

全国模范检察官春华——草原汉地间的检心流韵

时间:2025-07-15 来源:《人民法治》杂志 作者:孙仕佳

0612_1.jpg

  2018年9月,春华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作个人先进事迹汇报(武天舒 摄)

  在祖国北疆的科尔沁草原深处,有一位身着检察蓝的检察官。她用27年光阴丈量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汉蒙双语的沟通中传递法治温度,在矛盾纠纷的调解里守护公平正义,在未成年人迷途的转身处点亮希望之光。她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也是牧民口中“会说蒙古族语的检察官”——春华。

  从普通家庭走出,扎根草原法治一线

  1998年,怀揣着对法治建设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情,春华考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检察院。这个选择,让她离开了相对舒适的环境,毅然投身到祖国北疆的检察事业中。她的父母都是朴实善良的人,虽非牧民,但从小在草原环境中长大的春华,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科右前旗检察院,春华从事控告申诉工作时间最长。这里是最贴近群众的“窗口”,是矛盾最集中的“火山口”,也是离群众最近的“连心桥”。她深知,要服务好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尤其是占比超过40%的蒙古族同胞,学习蒙古族语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她不会说蒙古族语,但凭借着刻苦学习和与牧民群众的频繁交流,她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族语,这成了她日后工作中最有力的法宝。

0612_4.jpg

  2018年7月,春华深入科右前旗牧区走访(许百贺 摄)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

  “我是人民检察官,代表国家为人民群众行使法定权利服务,没有理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天职。”这是春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27年检察生涯的生动写照。

  面对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春华没有停留在解决个案上,而是思考如何进行源头治理。她常说:“草原这么大,不能等矛盾上门才解决;牧民这么多,不能只靠检察官单打独斗。”

  2014年,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多个亲属情绪激动地来到检察院申诉。春华临危不乱,逐人多次耐心释法说理。她加班加点认真复查案件,仅用三天时间就发现了关键证据,有效防止了一起非正常上访事件,最终使两名真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赔偿金到位后,春华没有止步于案结事了,而是开导死者妻子在分割财产时多体谅老年丧子的公婆,鼓励她放下包袱开始新生活。这份真诚的关怀赢得了信任,后来那位妇女结婚生子、开店养殖等大小事情都愿意告诉春华。春华常说:“群众的需要是我最大的荣耀。”

  2018年初夏,春华在入户走访时,遇见了初中毕业后在家放羊的小白(化名)。通过交谈,她敏锐地察觉到少年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春华积极启发,点燃了小白继续求学的愿望。春华主动联系好职业高中,满怀期待地等待小白入学的日子到来。然而开学时小白却没来报到,原来是家长不支持。春华没有放弃,她和同事冒着大雨驱车百余公里赶到小白家中。面对家长的顾虑(担心羊没人放),春华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分析读书的长远益处。她还找来小白的班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助力劝说。她的执着最终感动了家长,小白终于回归校园,后来当上了学生干部,并且总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21年,小白被内蒙古自治区某市职业技术学院择优录取,毕业后被一家养殖企业录用,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科右前旗地处偏远,地域辽阔,牧民人口居多。春华深知,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就必须走出机关大楼。她推动建立“草原检察联络站”,在每个嘎查村设立由牧民代表、嘎查干部担任的联络员,负责收集群众法律需求、化解简易纠纷。联络站成立当年,就协助化解草场纠纷47起、邻里矛盾63起,牧民们亲切地说:“检察院的‘腿’,终于伸到我们蒙古包门口了。”

0612_2.jpg

  2023年6月,春华到司法救助申请人家中了解情况(白东升 摄)

  一架千里草原上的民族桥梁

  科右前旗是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矛盾,既有法律问题,也有文化差异;既涉及利益纷争,也关乎情感认同。“用蒙古族语讲法,牧民才听得懂;用真心换心,矛盾才解得开。”春华深知此理。

  2015年,科右前旗检察院依托控申检察业务,组建了以春华命名的“春华工作室”;2016年,工作室发展为功能更加全面的“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该工作室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检察信访联络员制度”、“公开答复集体访”、“接访五步法则”等多项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功阻止并妥善处理了数十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有效维护了边境旗县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春华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成效显著。无论来访者多么愤怒,诉求是否合理,她的接待总是渗透着人性关怀和情、理、法、义的交融,尊重、理解、及时、高效是她鲜明的履职特征。

  2019年,在办理一起因言语不和引发的未成年人轻伤害案件时,春华面临复杂局面。涉案4人年龄均在17—19岁,蒙古族、汉族各两人,涉及4个家庭。嫌疑人主观恶性不深,其中3人还是在校生。如果简单起诉,法院的有罪判决不但会给这些年轻人留下终生污点,还可能引发民族矛盾。作为承办人,春华细致阅卷,耐心倾听各家诉求,一次次风雨无阻驱车上百公里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做当事人亲友的工作。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她顶着办案时限和舆论压力,逐一耐心释法说理、疏导情绪,既分析法律后果,也从人情世故、家庭责任的角度深入沟通。在提审时,她向罪错少年描述其母亲为赔偿被害人损失四处打电话凑钱的艰辛场景,少年当场流下悔恨的泪水,哽咽道:“阿姨,我知道错了,你放心,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事了。”最终,春华促成了刑事和解,对全案3人均作出了不批捕、不起诉决定。但这并非终点,春华又趁热打铁,冒着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多次辗转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跟踪考察帮教,帮助孩子们解除心理负担、巩固帮教成果。

  “让每颗上访的心不再漂泊,让每个满怀期待、坚信正义的人不再失望,是我一直追求的。”春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的努力赢得了大家信任,人们常说:“春华最能为百姓着想,是我们牧民心中的自家人,‘敖银荷’(姑娘)。”2023年10月,“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为民办实事优秀团队”称号。

0612_5.jpg

  2024年6月,在科右前旗检察开放日活动中,春华和同学们共同读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李世毓 摄)

  失足少年的救赎者

  春华总是从政治、社会、法律多角度考量每一个案件,赋予司法工作更多的人性关怀与人格尊重,体现国家法治精神和司法的温度。在她看来,再小的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再复杂的纠纷,只要用心去琢磨,总能找到解开疙瘩的线头。

  2021年,春华办理了一起令人揪心的案件。一个幼年时遭遇父母离异、刚满15岁的少年,为了让常年在外务工的父亲回家,一时冲动点燃了爷爷家的柴房。公安机关以放火罪立案侦查,少年被刑拘。春华接手后,一方面严格审查每一份证据,并且耐心向少年讲解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踏着泥泞到田间地头走访村民做社会调查,实地察看案发现场,同时推心置腹地做少年父亲的工作。这个家庭的生活十分困难:年迈的爷爷和残障奶奶以及年近90岁的太奶奶共同生活,是村里的低保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全靠国家补贴度日。少年的一把火,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春华把少年的悔意和积极表现传达给从野外放羊场匆忙赶回的爷爷时,这位满鬓风霜、满手老茧的老人老泪纵横,表示不想追究孩子的责任,家人以后会接纳他,只希望他能接受教训。经过春华的努力,少年深刻认识到了错误,认罪悔罪,父子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也得以化解。为切实达到教育、挽救、感化的目的,春华依法作出了不批捕决定,并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少年释放后,春华立刻约他到检察院。少年当着父母和办案组所有人的面,频频深鞠躬表达感谢,郑重地说:“阿姨,太感谢你了!我以后一定遵纪守法!”

  后来,春华根据该家庭的实际困难,主动收集证据材料,为其申请到7000元的司法救助金。通过持续的关注、鼓励和沟通,少年再也没有违法犯罪,还经常给身边遇到问题的小伙伴普法,传递遵纪守法、感恩亲人的正能量,并时常向春华求证和分享自己行为的正确性。

  在春华的办案实践中,像这样倾注心血挽救迷途少年的案例还有很多。她关爱遭遇命案家庭的老人和孩子,不辞辛苦走近他们,帮助命案遗孤争取司法救助资金、协助转学、做心理疏导;她安抚子女惨遭杀害的老人,为其争取尽可能多的救济救助;她开导失学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说服家长支持孩子上学,联系合适的学校,直至送入大学。看到孩子们放假回来汇报“当了学生干部”、“当上了那达慕大会志愿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特别是看到他们志愿加入共青团、共产党,春华无比欣慰。为了长效保护未成年人,春华还牵头与妇联、团委、教育、民政等部门合作,建立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线索移送及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构建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屏障。

0612_1 (1).jpg

  2024年3月,春华在科右前旗大石寨学校为学生讲法治课(李世毓 摄)

  用坚守诠释“如我在诉”的温度

  法律是威严的底线,不容触犯,但司法可以是有温度的,执法者更是有情怀的。春华用她的行动,赋予了法律工作深沉的人性关怀。

  2024年,在办理一起司法救助案件时,春华按照她创新的“家庭访、村委访、部门访”的“三必访”工作法,深入案发当地。与村支书一道入户走访时,她目睹了令人心酸的场景:刑事案件被害人原本精神状况就不佳,遭受侵害后病情越发严重,已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却从未进行过精神病鉴定。她的丈夫几年前离世,而未成年的女儿未能享受到孤儿救助,母女二人只能寄宿在年逾古稀的被害人母亲唯一的农舍里,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住房,也没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更让春华揪心的是,第一次见到被害人时,正值夏日,她却穿着棉袄,抿着衣襟。此情此景,让春华一刻也不敢耽搁。她立即在现场与民政、残联、精神病鉴定机构等多个部门依次取得联系,征得协作支持。随后,她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到当地派出所调取被害人丈夫的死亡证明;到村委会取得关于被害人因案致困、未获救助及生产生活状况的证明;收集补充相关材料。春华迅速为这对陷入绝境的母女发起了一系列维权救助行动:一是向上级检察院详细汇报情况,请求联动救助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女儿;二是协助指导启动被害人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三是协调民政部门为被害人的未成年女儿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孤儿”救助;四是帮助母女二人提交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五是为被害人协调启动精神残疾类残疾人评定程序。春华密切关注,持续跟进,积极协调。令人欣慰的是,以上各项救助和相关待遇在次月均得到落实,母女二人终于摆脱困局,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

  让法治之树在草原上枝繁叶茂

  春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殷殷嘱托。她常说:“法治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我要让更多人成为法治的传播者、践行者。”

  面对辽阔的草原和分散的牧民,春华深知普法的重要性。2021年,针对牧区网络诈骗、草场承包合同纠纷增多的问题,她带领团队精心组织了汉蒙双语版普法、咨询活动,结合通俗易懂的漫画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在乌兰毛都苏木的牧民党员书屋里,在蒙古包里,她用鲜活的案例教大家如何维权。在悠扬的牧歌声里,她与农牧民围坐,共同聆听马头琴伴奏的法治好来宝:“借贷要写书面据,口头约定不可靠;草场纠纷莫动手,法律途径解忧愁……”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让牧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法律知识,纷纷拍手叫好。

  春华积极参加由当地政法委组织的“普法宣讲团”,在牧区、学校、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乌兰牧骑”活动。在蒙古族小学,她用流利的蒙古族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举办检察开放日,带孩子们到检察院深度体验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使命,讲解案例和孩子们互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浇灌法治的树苗,让法治之树在草原上枝繁叶茂。

小乌兰与她的春华妈妈.jpg

  小乌兰与她的春华妈妈(武天舒 摄)

  草原上的法治春天

  从20多岁的青涩检察民警,到年逾五旬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春华的足迹踏遍了科右前旗的角角落落。在她的办公桌上方挂着两张特殊地图:一张是行政区划图,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个嘎查村的接访记录和矛盾化解点;另一张是民族分布图,用不同颜色标记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各族群众的法治需求与工作重点。“每解决一个纠纷,地图上就少一个‘风险点’;每开展一次普法,地图上就多一片‘平安绿’。我希望有一天,这张地图能处处祥和安宁——那是草原最动人的底色。”春华说。

  27年的检察工作,春华凭借自己的努力让一个个破碎的家庭走出绝望的深渊,让罪恶受到法律的严惩,让司法的利刃拥有了春天般的温情。

  青春攥紧是韶华。春华,用她紧握的青春,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诠释了新时代奋斗者的意义。她在执法中化解矛盾、维护权益、普及法律,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用汉蒙双语释法说理,把天理、国法、人情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说进农牧民的心坎里,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融入履职的每一个细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检察担当就在眼前。

  迎着科尔沁草原升起的新一轮朝阳,这位草原的女儿,又踏着她坚实而温暖的脚步,出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人民检察院 孙仕佳)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