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古城潮州的大街小巷,那抹藏蓝身影已穿梭三十三年。自1993年穿上警服成为交警起,潮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市区一大队教导员李强用脚步丈量城市每一条道路,用汗水守护群众每一次平安出行。从普通民警到大队领导,身份在变,为民初心从未改变——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获评省公安厅先进个人2次,大队多次获集体三等功,以一万多个日夜的坚守,交出了一份基层交警的忠诚答卷。

党建领航,锻造交管“铁军”
“队伍强不强,关键看党建;执法公不公,先看党旗红。”作为大队教导员,李强始终将党建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抓手,以“政治建警、团结带队”为路径,打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交管队伍。
他坚持“公安姓党”根本原则,创新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三年间组织集中学习280余次。为避免理论学习“走过场”,他把党课搬到执勤一线:在护学岗上讲“初心使命”,在治堵现场谈“群众路线”,让民辅警在实践中悟透党的宗旨,坚定初心使命。2023年,他带领党员走进潮州西湖涵碧楼、饶平茂芝会议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推动“学、讲、做”深度融合;在他的推动下,大队创建12个“党员示范岗”、3支“党员先锋队”,2024年台风“格美”抢险救灾中,12名党员组成“突击组”,连续48小时参与抢险救灾,用实际行动诠释“我是党员我先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强和大队长一起探索建立了“班子议事制度”,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在2024年古城治堵工作中,面对不同意见,他带队开展10余次调研、组织3次专家论证,最终形成兼顾各方需求的方案,为古城治堵取得初步成效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工作里,他始终冲在最前线:摩电整治时与大队长轮流值守,“零点行动”中坚守查缉点,台风天第一个蹚进积水。有一年春节安保期间,由于长时间指挥,李强喊破咽喉说不出话,就用纸笔与同事沟通,“班子不在一线,队伍难安心”成了他最坚定的信念。
为激活队伍动能,他牵头建立“市一正能量”评选机制,两年间表彰在执法、护学、治堵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民辅警60人次;打造“正能量荣誉墙”,收录立功民警事迹与辅警照片,让每一位警员都能找到“职业荣誉感”,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合力。

护学护航,守好成长“安全港”
“护学岗不仅是疏导交通,更是守护未来。”一直以来,李强始终坚守在护学一线,用细致举措破解校园交通难题,让“护学岗”成为家长放心、孩子安心的“安全港”。
李强所在辖区内有76所学校,近半数地处主干道或商圈,上下学时段“堵、乱、险”问题突出。为摸清症结,他带领民警通过清晨记录车流量、正午丈量斑马线、傍晚观察人流量,开展两个月“深耕调研”,并通过座谈、问卷掌握每所学校的“痛点”和难点,根据掌握的这些问题,他推出“一校一策”解决方案:主干道学校实行“错峰放学+单向循环”,停车位紧张区域划定“5分钟临时停靠区”,大车频繁路段增设减速带与警示灯;创新“家校警”三方联动机制,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守护体系。如今,辖区学校周边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60%,涉校重大交通事故已连续十年保持“零记录”。
2024年6月的一天,特大暴雨漫过位于市区的华侨中学门口道路,离放学仅剩半小时,李强多方协调,并带领同事冒雨从附近工地搬来砖块,在积水中铺出临时“石砖桥”。放学时,他站在雨中引导孩子依次通行,一小时里皮鞋泡胀、嗓门沙哑,却始终坚守,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安全离开。他的警用摩托车后备箱里,常年备着雨伞、创可贴和备用红领巾:下雨时给没带伞的学生分伞,孩子忘带红领巾时主动帮忙;得知自闭症学生阿明害怕过马路,他每天用玩具车引导,还编了安全儿歌,三个月后,阿明终于能自己勇敢过街。“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手绘的“交警叔叔”画像,成了他收藏中最珍贵的礼物。

创新宣教,筑牢安全“防护网”
“交通管理,‘防’比‘罚’更重要。”在李强看来,交通安全宣传不能局限于“单向说教”,要让知识“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进校园宣传时,他推行“分龄施教”:给幼儿园孩子讲交通安全动画儿歌,为小学生组织模拟过马路实践,帮中学生分析真实事故案例;同时推动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如今辖区学生安全知晓率达98%,家长头盔佩戴率从最初的不到一半,逐渐提升到60%、80%,现已提升至92%左右。“孩子天天念叨‘爸爸,李叔叔说不戴头盔危险’,现在全家出门都主动戴头盔。”一位家长在给大队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位于韩江边的滨江长廊,早晚是潮州老年人休闲的理想地,李强带领民警用方言与老人“拉家常”:“张叔,骑三轮车接孙子可得慢点开,上次那个路口就出过事。”他还制作老年人交通安全顺口溜的卡片,发放给老人。久而久之,老人们成了交通安全“宣传员”,78岁的陈大爷说:“李警官像自家亲人,他的话都为了大家安全,我们愿意听。”
为贴近年轻群体,他组建短视频创作小组,结合潮州方言与本地习俗,制作《酒驾的代价》《闯红灯的后果》等短剧。其中《酒驾的代价》用方言演绎酒驾者的懊悔与后果,在本地平台播放量超200万次、点赞50余万,让交通安全知识随短视频走进千家万户。
古城治堵,破解出行“千年难题”
近几年,随着潮州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李强所在的古城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节假日车流量超10万辆次,曾因拥堵被调侃为“全国第一堵”。李强用“绣花功夫”推进交通治理,让古城从“堵城”变身“畅通样板”。
2019年,古城核心区仅有500余个停车位,节假日单日车流量却达95万辆次。为缓解停车难,李强主动与多部门反映,促使相关部门研究开发“古城停车指南”小程序,实时更新车位信息,有效解决古城停车难的问题,从而缓解古城交通压力;2023年春节长假期间,他带领队员实行“远端分流、近端管控”策略,七天里日均睡眠仅三四个小时,最终让古城核心区通行效率提升50%。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古城拥堵指数同比下降9.1%,游客满意度达98%,商户笑着说:“以前愁堵车留不住客,现在愁客人太多忙不过来!”

2024年大年初三,几百辆旅游大巴突然涌入古城,如不及时疏导,整个古城交通将濒临瘫痪。李强迅速判断症结,立即下令分组开展疏导、管制、更新车位数据,自己则跳上铁骑直奔最拥堵的路段。他给大巴司机发放绕行路线图,协调接驳车转运游客,联系周边学校、企业开放临时停车位,仅用3小时就恢复交通正常运行。当天,他在车流中步行2万多步,警服被汗水浸透;事后,他积极主动建议市公安、交通等部门,制订古城突发车流应对预案,并加强与20多家旅行社联系,建立相关机制,彻底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在治堵工作中,李强反对“一刀切”,注重精细化管理:清理商户私占车位的同时,划定“商户共享车位”;在古城周边设置4个大巴临时停靠点,配备导览图;在特定时间段对外地车辆轻微违停实行“首违警告”;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在16个路口安装违停抓拍摄像头。“以前来古城怕堵车,现在开车逛古城成了享受。”广州游客张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应急便民,践行初心“暖民心”
“越是危险越要向前,这是公安民警的职责。”从台风抢险到重大安保,李强始终冲锋在前;从日常巡逻到窗口服务,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2024年台风“格美”引发特大暴雨,李强连续3天3夜奋战在一线: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救援被困车主,协调部门保障大队照明与饮食,自己的小汽车却因无暇转移,在车库被浸泡50多小时。“守一座城,护十里路”,他用行动诠释着交警的责任与担当。2023年青龙庙会期间,30万人参与、活动路线长6公里,李强提前一个月勘察8次、组织演练3次;巡游当天凌晨四点到岗,坚守10余小时,确保活动零差错。近年来,在我市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马拉松赛事等重大安保现场,总有他的身影,大队也多次获评重大活动安保先进单位。

三十三年间,李强日常养成每天清晨五点半早巡的习惯,据统计,早巡累计行程超20万公里。2024年台风过后,他徒手清理环城西路断裂的榕树,手掌被划伤仍坚持作业,20分钟就让道路恢复畅通;2023年寒冬,他帮老人抠出卡在排水沟里的轮椅,还特意垫上木板防止再出问题。
在窗口服务优化上,他推行“沟通式普法”,提供“延时服务”;2024年春节前,为方便返乡务工人员处理交通违法,他带领窗口民警提前开门、延后关门,还设置热水供应点。针对群众反映的“停车难”问题,他协调新增800余个停车位,推动老旧小区实行“错时停车”,在医院、商场周边设置“临时停车区”。“潮州有八景,我们要做第九‘警’。”李强常对同事说,而他自己也始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意识,帮群众找走失亲人,用警车送头晕游客就医,为问路者耐心指引方向……警徽,成了潮州街头最让群众安心的“路标”。

三十三年风雨兼程,李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着初心。他是潮州古城交通的“守护者”,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是队伍建设的“领路人”,更是无数基层交警的缩影——他们用平凡的坚守筑起城市平安防线,用默默的奉献温暖每一位出行者。
编辑 李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