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史话

状纸上的“六分半书”

时间:2025-06-20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程应峰

 郑板桥塑像。资料图片

  潍坊十笏园内一景。林淼 摄

  以诗书画印著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早年习书成痴。无论何时,只要想起书法,就会不自觉地用手指比画一番。一天晚上,因想着古人书法的妙处,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睡在身边的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打了他的手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郑板桥对书法的感觉刹那间亮堂起来。是啊,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应各有各的字体!我为什么老是学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从此,他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

  有趣的是,郑板桥“六分半书”的流传,得益于他在潍县当县令审案时书于状纸上的判词。

  有一次,一名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嚷嚷着说他们私通。原来,二人未出家时是同村人,从小一起长大,私定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到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谁知这对苦命鸳鸯此后竟又碰了面,于是趁着夜晚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郑板桥听后,动了恻隐之心,遂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提笔写下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郑板桥为官时十分体恤民情,从他为数众多的判词中不难感知。如“既据患病三月,耽误子弟,亦在所不免。但斯文体统,非可斤斤计较,应彼此看破”。这则书于东家告塾师的状子上的判词,显然是在“袒护”生病的塾师。

  判词,折射出郑板桥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一贯态度。由判词可以想到他的《咏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此亲民爱民的官员,又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因为这个原因,加上他的书法风格别致精妙,以致他书于状纸上的片言只语均被有心人裁剪收罗,汇为册页,作为书法精品辗转相传,奉为至宝。

  郑板桥为人可敬,其“六分半书”看似乱石铺街,但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正斜方圆、穿插灵巧、疏密有致,这种书体折射着他的人格光芒。从“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以及“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些室联之中,不难窥见他做人的境界与他别致的书法风格其实是浑然一体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