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的六尺巷。
刻在假山石上的六尺巷的原诗。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专门部署,这是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社会治理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有机融合,做到相互契合、传承借鉴,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考察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以古喻今、古为今用,六尺巷所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和治理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传承发展,汲取其中的文化基因。
六尺巷这一典故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和为贵”的理念,强调了在面对利益纷争时,应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去化解矛盾,而非过分在意眼前的得失。穿越历史,以古喻今,通过六尺巷的典故,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与创新一体推进,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和法治基础,凸显了中华民族“和合”的社会治理理念。
从一方让到双方让,“让”中蕴含着“和文化”
孔子在《论语·学问》中讲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社会各等级的秩序要以礼制治之,而行礼的标准则应是以和谐为贵。孔子强调要以和为本,又要兼顾以礼为器,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可见,孔子倡导的“和”并非软弱的屈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和合之识。矛盾纠纷具有多面性,要想得以和解,必须一方或双方做出让步,调解才能顺利开展,纠纷才能得以化解。六尺巷典故中张家先让三尺,受感动的吴家也让三尺,一家让带动两家让,让不是示弱、更不是退却,“让”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大家都是朝夕相处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通过退让与理解,就可以化解矛盾,达到“双赢”或者“多赢”的效应。
人民法官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应引导当事人树立“礼让是福、礼让是德”的价值观,通过“面对面”“背靠背”的释法说理,帮助他们算“经济账”“感情账”,“让”中有公平,“让”中见精神,这种精神恰恰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从三尺巷宽到六尺巷,“宽”中彰显的是“高境界”
《论语·阳货篇》中说道,“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意思是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孔子提到的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都是人类的美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六尺巷宽约两米,其宽度不是个简单的数字,它是一把人生的标尺,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它更是一处人生修养的境地,值得我们经常去看一看、想一想。巷子宽了六尺,心胸宽了万丈,常走六尺巷,走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宽”是“让”的基础,“让”是“宽”的过程,“和”是“让”与“宽”的目的。
人民法院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阵地,人民法官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务必怀有“高境界”“大胸怀”,才有“调”的格局。调解工作就是实打实的群众工作,人民法官务必心怀为民办事解难之情,本着“公平、自愿、合法”的原则,引导说服双方当事人树立“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将“让人一步自己宽”作为调解的道德引线,使得一方让变为双方让或多方让,真正实现“让”中见品德、“宽”中见胸怀、“和”中见文明。
从一家治到社会治,“治”中沉淀的是“大道理”
清朝刘蓉的《习惯说》中讲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思是,如果连一个家都管理不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六尺巷典故中的张英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家人和邻居,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社会治理中,人民法院肩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之使命,应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本着“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将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全方位、全过程做实诉前、诉中和执行等环节的调解工作,真正实现“调解一案、和谐一片”的社会治理效果。应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法庭﹢”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发挥基层政法部门、调解组织的捆绑效应,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化解,推动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应大力开展好“无诉家庭”“无诉社区”“无诉乡村”等递进式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网格员”等群体的亲情、友情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优势,将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激化,调出“和文化”,调出“新枫景”。
文化赋能、以文促治,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举。六尺巷的典故既体现了道德的力量,也蕴含着法治的精神,是运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治理的典范。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六尺巷”精神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机融合、传承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激活社会治理的“一池春水”,培根铸魂、凝心聚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北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