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文学

AI时代,阅读该如何平衡深与浅

时间:2025-04-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维立

作者:杨维立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今年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读书日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倡导借阅读共筑美好明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与中华民族始终坚持读书重学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今年已经是第12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然,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阅读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日益丰富,全社会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书香里的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如今,人们阅读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很多人喜欢使用手机或互联网进行日常阅读,当“屏读”成为常态,数字化既拓宽了阅读边界,也带来了挑战。AI工具让阅读方式更多元、更有趣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少人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在深度阅读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由此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容易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等等。

  一段时间以来,诸如“提笔忘字”“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等与汉字“失写症”相关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提醒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要着力加强经典阅读、完整阅读,以深度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4月18日,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阅读报告》显示,约六成受访青少年担心AI工具会让阅读变得碎片化等问题;89.9%的受访青少年认为在AI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独立思考更重要了。如何平衡“深”与“浅”、“快”与“慢”的关系,成为全民阅读需要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阅读纸质书,遇到问题时上网查找资料;在公交、地铁上翻看电子书,回家后阅读纸质书;在网络上浏览书评导读,有选择地阅读好书……事实表明,做好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结合工作,就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形成健康的阅读生态,有效提高阅读质效。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越是不容易,越是需要知难而进、笃定向前。我们不仅要热爱阅读,还要潜心阅读,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来开阔视野,为生活增添亮色,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作为家长,我们拾起书本,在传统阅读中重拾内心的平静,读出生活诗意,还能涵养优秀家教家风。可想而知,大人以身作则,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深度阅读习惯,进而在“悦读”中茁壮成长、健康成才。与此同时,好家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读一本好书、读好一本书做起,在深度阅读中提升自己、修炼自己,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杨维立)

[责编:崔益明]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