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文学

无惧无畏绽放生命之美——艺术交流笔记

时间:2024-11-24 来源:榆社文学 作者:

图片

  编者按

  写作的初衷是什么?功利境界算不算人生境界?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写作?请阅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作者陈亚珍老师的第二篇精彩的随笔!了解当下文学创作现象与传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了解生活与艺术的真正关系。 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走向卓越!
 

  无惧无畏绽放生命之美

  ——艺术交流笔记

  过眼云烟 (陈亚珍)

  兄:常听一些名家谈他们与文学结缘的成因,有的是想跳出农门,有的是因为饥饿,有的是懒得朝七晚五上班才走上文学之路。听来文学可以解决这么多困境,好像有点浮滑,但又觉得似乎实话实说。

  可亚珍的文学成因说来就有些“矫情”了,亚珍实话实说很是郑重其事呢,亚珍的文学活动似乎偶然,但非常必然,初始就是为呼唤爱与正义而写作,始终书写民间的苦难与人性光芒,他们在困境中支撑世界常令我感动。他们一直默默地承受,一茬又一茬,一批又一批,被作弄、被欺骗而且还不能拒绝。谁为他们发声?强者要为弱者发声!贴附强者的都是弱者。

  (2023.12.3)

  郭凯敏

  亚珍与那些因饥饿而写作的人不同之处是,兄认为亚珍不是弱者,也不是强者,而是使者。天使者,自《风语》开启的使者之风,几乎把断代了几个世纪的灵魂使者风范吹起。但丁《神曲》是中世纪的作品。如今亚珍作品视角已经不是王国维的滋味说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灵魂歌咏者,把布施礼的灵魂世界呈现,如同鲁迅时期的《孔乙己》《阿Q正传》,塞万提斯时期的《堂吉诃德》,兄特别为亚珍感到骄傲耶!

  (2023.12.3)

  过眼云烟(陈亚珍)

  (笑)在我最迷茫时,兄如此认定《风语》系列,其惊如地震呢!兄对亚珍的信心不敢认领呢!但所给予的鼓励却是巨大的!要我不解的是,以儒释道为背景,出版受阻居然说有宗教味道,好像这也是硬杠子。西方文学以《圣经》为背景,东方的固定文化就是儒释道,便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也是与佛教“无我利他”一致呀!佛教提倡“反观自省”,毛主席提倡“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说法不同,但文化心灵都是一致的呀!古今一致,渗透到文明当中,人文框架不就竖起来了吗?我以为儒释道本是文化教育,不是宗教。就算把它归为宗教,不过是个类型说词而已,其意义非常积极,怎会是障碍呢?不是一直说文化复兴嘛!儒释道不是最根本的文化吗?

  (2023.12.3)

  郭凯敏

  亚珍所提问题,既朴实又尖锐。如今处处讲文化,处处看不到文化。

  把文化作为修养是品德,把文化作为装饰是缺德。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权家的遮羞布。

  缺失灵魂的当下,裸奔都如同游戏无动于衷。

  在乱象丛生的当下,文化引领的使命已然责无旁贷了,天人合一,上下和谐,圆形智慧力量,都是文化引领的基础。《风语》释放着灵魂挚真力量的文学作品,是那些权力游戏无法超越的。应该为自己点赞,却不可再迷茫,文学的光彩往往是错位呈现。兄不是啃书虫,兄所阅读的都是经典,请相信兄的判断。

  东方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道法,西方文化基于神人合一的宗法。

  东方农耕文明,自给自足。

  西方公平买卖,是交易中心。 华夏文明的奇迹是儒释道文化交融,公立为本。 西方文明的特征,私利不可侵犯。

  在人文社会中,彼此尊重文化传统是和谐共处。反之则掠夺、征战……

  亚珍的《风语》保持本土文化,多元并存的思想脉络,难道不是至暗时代的一抹彩虹?

  (2023.12.3)

  过眼云眼(陈亚珍)

  是啊,西方的自由靠的是民主法治。

  东方的自由靠自洽与超越。 但公立没有公平,自洽和超越,不是个体离弃社会,就是社会淘汰了个体。这是现实体验。

  有公平才能竞争,没公平,竞争产生斗争,斗争产生战争……

  (2023.12.3)

  郭凯敏

  公立缺失公平,是当下权力者的悲哀。现在世界处在动荡不安的区域都是权力者的悲哀。缺失公正、公平、公开权利的恶性竞争是祸根所在。

  (2023.12.3)

  过眼云眼(陈亚珍)

  兄:刚看了个视频,说人生有四个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道德境界,三是功利境界,四是天地境界。人生境界阶段性递进是合情合理的,经过沧海桑田一定会明白人生里程的要义。但没有那么绝对固定吧?学术界一旦细化,人就有了机械感,人生绝非1+1=2,是混合的,只是侧面不同。功利也算境界吗?人,生下来就要吃奶,吃不上就哭。功利不是境界,功利是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我不认为功利是境界。兄觉得呢?

  (2024.2.14)

  郭凯敏

  兄对该四种境界的认识:

  1.自然是婴儿状态。是灵动的天然状态。

  2.道德境界,兄从小就听外婆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三岁的行为是天然的行为,也是人生底色,此时道在德之上,此人善根已经扎在心田。反之,道与无德相拥,此人会利欲熏心,成长路上与魔鬼不期而遇。

  3.天地境界,道被德注入,天地万物皆通达,通灵。

  4.在此基础上功利油然而生,功德之利,大慈悲的功利,在此大功利之时,美学根脉将无畏无惧无止境地开启生命之美好境地。

  (2024.2.14)

  过眼云眼(陈亚珍)

  其实四境界是学者的推理逻辑,功利境界在兄看来,只要正心,正念,正思维,建功立业就是功德。如果心存邪恶,功利就是佛学说的业力,因为有染浊。是的,明白人,不为功利成败烦恼。兄在电影《小街》的评奖时候就明白了这一点,一生快乐!亚珍在道德和功利一直纠结,建功立业是对社会的信任,是自己活着的价值。可常遇公平公正缺席,功利就完全变质了。兄这么一说倒突然明白了。

  我想,兄的降临就是上天派来唤醒我的沉迷,重新拿起笔来完成功业。无染,便是功德了。亚珍与兄确实是性灵相接呢!

  (2024.2.14)

  郭凯敏

  是的,兄与亚珍相遇缘自灵魂的相遇!亚珍与兄有诸多的相同:自强、自立、傲骨、雄心壮志,愈挫愈勇。兄从小就内心孕育了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书读得不多,却钟情文学,觉得文学可以精神的驰骋,美好的憧憬,善恶的明辨,小学时就写了一篇文章《不要打人骂人》得到了老师在全班的表扬,后来上中学正准备到农村去的时候,命运开始改变,很奇特地进入了电影厂,虽然文学梦依然在,可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时代,使得兄全心投入到了演艺工作中去了。后来再无法名正言顺地进入文学领域,就在演艺生涯中刻苦努力,读书、创作、写作,完全是独立自主的奋斗模式。亚珍的经历虽然与兄不同,但是这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出一辙,特别是自亚珍作品《风语》阅读后开始交流,似乎没有任何陌生或距离感,确实缘自灵魂契合。虽然亚珍文学之路比兄演艺之路艰难,但是这样的坚守依然造就了今天充满个性和活力的优秀作家,这是兄最大的快乐。

  昨天阅读亚珍发的《风诫》新作章节,看到了亚珍心境开启了心无挂碍的力量,进入一种新的接受美学的审美状态,意境、语境、思境融为一体,信手拈来,音符的跳动,一时旋律,一时律动,更多的是雷雷鼓声,相信完成后会给予读者一次麻木心灵的震动!相信彼此的灵魂相遇,如同昆仑山上那棵生命力无穷的小草,开启在天人合一的田园世界中。

  (2024.2.14)

  过眼云烟(陈亚珍)

  兄鉴赏水平很高,概括能力非常强。总是抓住中心三两句。兄读的书比我多,往往导演看的都是最好的书,所以有鉴别。兄要写作会有高成就的。我也常常被兄的一些碎语点醒。与兄对话总有开悟。

  我比兄艰难,没朋友,没有同学,没有文化背景,一个人披荆斩棘,从最底层奋斗。好在我一路遇贵人相助,兄也是贵人,在我“躺平”多年,是兄把我唤醒重新来过,给予我正心、正念、正思维。我小时候也是一篇作文《我的家史》成了范文,埋下了文学种子。按道理这条路不该是我走的。但时代的苦难让我不停思考爱,扩展爱。爱成了我人生与写作的信仰!虽然无甚名气,但无妨。我做过了,走过了,释然了。只要心正、意正,功业、功利、功德无甚区别。

  与兄交谈很快乐,我们的交谈一定还会有新话题,也许是无尽的……

  (2024.2.14)

  梦在何处精彩导读

  这篇随笔主要记录了陈亚珍老师与郭凯敏先生关于文学、文化、人生境界等方面的深入对话。在文学方面,陈老师讲述自己写作的初衷是呼唤爱与正义,书写民间苦难与人性光芒,还提到《风语》系列出版受阻因被指有宗教味道,对此她认为儒释道是文化教育应是文化复兴的根本。郭凯敏先生则赞誉陈老师的作品如灵魂使者风范之作,超越权力游戏。关于文化,他们感慨当下处处讲文化却又难见真文化,强调文化应是精神力量而非装饰或遮差布,还对比了东西方文化特点,指出在人文社会应尊重彼此文化传统以和谐共处。对于人生境界,他们探讨了人生的四个境界,陈老师质疑功利境界算境界的说法,认为那只是生存本能。郭凯敏则从不同角度解读各境界,认为功利若正心正念也可为功德。从这些对话中,一方面体现了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要为弱者发声,用作品传递真挚情感。另一方面凸显对文化内涵的重视,批判当下文化乱象,倡导文化引领。同时关于人生境界的讨论,反映出对人生价值、善恶观念的思考,如正心正念去看待功利,不被成败烦恼。整体传达出两人在文学、文化道路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彼此灵魂契合、相互鼓励启发的真挚情谊。情感真挚饱满,语言朴实流畅,富有感染力。

 

  作者简介

  陈亚珍山西昔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编剧,原《乡土文学》副主编。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十七条皱纹》《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风语》。长篇纪实文学《谁在守约》《孤独的回响》等。散文集《玫瑰:撒下一地殷红》《坐在时光的角落里》,电视剧:《苦情》《路情》《唢呐魂》《地委书记》《土岭纪事》等。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北方地区优秀图书奖”,“全国音乐剧灵芝奖”,“华北地区电视剧奖”,“山西省电视剧奖”。《小说选刊》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一等奖,《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获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长篇小说第四名,2013年两次被全国图书推荐委员会推荐为200本及300本好图书之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
 

  郭凯敏1958年1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原籍四川成都,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唐德凤凰演艺经纪有限公司签约艺人,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首部影片《第二个春天》,成名电影《庐山恋》,执导了处女作《洋泾浜兄弟》,主演了中澳合拍剧《在悉尼等我》、古装神话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国庆献礼剧《决战黎明》、反映钧瓷发展和钧瓷文化的电视剧《红色钧官窑》、音乐诗剧《青山风骨》等,1992年,创办了自己的“兆凯影业公司”。2011年,拍摄了历史战争剧《楚汉争雄》 2013年,获得德艺双馨工作者称号 ,2015年,凭借《虎妈猫爸》获第17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男配角奖,2018年8月,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金玫瑰杯男主角。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