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植根千年蜀汉文化沃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创新融合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的治世智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精髓,创新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晋阳人民法庭。以“攻心联情化干戈”的怀柔策促进多元共治,以“未雨绸缪防未病”的预见性筑牢源头防线,在武侯祠畔架起一座连接历史智慧与基层治理的桥梁,推动“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成讼”的“枫桥景”在蜀地落地生花,被群众誉为身边的“诸葛法庭”。
怀柔“和”解:石榴籽工作室的“攻心联情”
“法理之外,更需情义相通。”在成都市武侯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吉福社区,“石榴籽工作室”墙上的这句标语,道出了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怀柔智慧。
“多亏了‘石榴籽’的法官和藏族调解员,他们既懂我们的语言,又讲法律,我之前担心讲话对方听不懂,没法办,现在问题都处理好了!”藏族群众尼玛(化名)对石榴籽工作室赞不绝口。
2024年12月,尼玛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不懂汉语的他难以与对方当事人沟通,纠纷化解陷入僵局。面对近20万的索赔,尼玛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
焦灼时刻,“石榴籽工作室”请来了晋阳法庭“代表委员联络站”驻站省政协委员拉孟。“恰苏么,恰阿莫”?(喝酥油茶还是甜茶?)拉孟委员准备了两款藏族特色茶饮,一下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有了拉孟的翻译,通过多次沟通,晋阳法庭副庭长陈诚理清了矛盾焦点就集中在诉前承诺是否构成诉中自认、伤残等级的程序真实性等问题。陈诚类案检索了藏区法院的判例、通过法庭自有专家库请来了藏族医疗专家,一个一个问题进行释法说理,一步一步打消了尼玛的疑惑。经过陈诚和拉孟的三次调解,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今年4月,尼玛向陈诚和拉孟送来了锦旗和一条洁白的哈达。
据悉,“石榴籽工作室”成立以来,聘请少数民族双语调解员、释明专员,创新设立“酥油茶调解室”“民族团结议事会”,引入“油茶化解怨忿情,唐卡绘就和谐图”调解工作法,发挥“德古”“苏易”“路吉达克”等民间人士解纷作用,已成功调处涉民族纠纷96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
源头“联”防:共享解纷空间的“未雨绸缪”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诸葛亮“防患未然”的智慧,在武侯区23个“共享解纷空间”得到生动实践。
这些遍布社区、园区的解纷站点,构建起三级联防网络——社区前端哨所:社区网格员、楼栋长主动定期排查,对邻里纠纷“早发现”;专业中端调解:基层法治指导员每周驻点,邀请调解员、技术调查官、党员志愿服务专家“早介入”;智能末端兜底:线上“指尖诉讼”全覆盖,做实“云端司法确认”,纠纷“早化解”。
2017年,武侯法院创新推出了“基层法治指导员”机制,选派14名庭长、骨干法官与街道完成对接,每月到街道社区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法治指导。经过8年的运行,基层法治指导员已经发展到了16个团队119人,形成了“网管法治需求巡查-申请-受理-处置-跟踪-反馈-监督”的闭环办理工作模式,以“一事一单”的“工单制”落实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
“在我们晋阳法庭也有9名法治指导员,我们积极地参与到‘微网实格’的建设中,为社区提供法律指导,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和居民们一起共同建设和睦友爱的社区环境。”晋阳法庭庭长杨思思向记者介绍。
今年以来,此类空间已预防化解纠纷3100余件。
长效“治”理:百案联调的“法治严明”
2023年11月,晋阳法庭在武侯区网约车之家举办了“网约车停运损失百案联调”,选取了101件停运损失纠纷联合相关单位进行集中调解,两天时间成功调解80件,并同步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
“治纠纷如治水,堵不如疏”。“百案联调”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后,面对成都18万本网约车运输证衍生的海量纠纷,晋阳法庭以“治”固本,建立长效机制,从个案化解转向类案治理,通过“示范倡导、批量指导、联合引导”全链条化解模式,大批量流程化处理停运损失类侵权案件,实现90%的高效解纷,成讼量同比下降超50%。。
“我到了联调现场,咨询了保险专业人员,交警也对我关于责任划分的疑问进行了解答,以前出了事故跑十几趟都解决不了,现在只跑一趟,全部搞定!”没想到调解现场就收到了事故责任方的赔款,网约车司机很是高兴。今年2月,一起交通事故让他头疼不已,他对交警责任划分有异议,对保险公司理赔存疑,导致案件迟迟无法处理,影响营生。参加“百案联调”后,“一站式”解纷,精准化司裁,“交警+保险行业协会+交通局运管中心”联调联动,纠纷得以快捷化解。
“新业态纠纷需新解法。”武侯法院专职审委会委员张倩强调:“单案调解如同打补丁,类案攻坚才能治根本。我们经过两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常态化机制。我们的目标,是每一盏车灯熄灭时,司机都能带着法治的保障安心归家。”
站在武侯祠“名垂宇宙”匾额下,再观“诸葛法庭”实践:当“攻心联情”化作石榴籽工作室的酥油茶香,当“未雨绸缪”转为共享解纷空间的滥觞预警,当“法治严明”凝成百案联调的精准刻度,千年智慧正通过司法为民的桥梁注入现代治理血脉。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与“枫桥经验”的跨时空对话,更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对“民惟邦本”的生动诠释——善治之道,终在得民心。
编辑 李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