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前海检察院通过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构建协同保护新机制和强化案件办理新质效,推动红树林湿地保护发展,为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
与前海管理局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红树林为主题的“检察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利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类刑事案件损害赔偿金购买的首批5000株红树苗补植复绿完毕,举行多场法治教育及宣传活动,积极建设集“生态修复+法制教育+自然科普”为一体的检察实践平台。结合个案办理,推动市自然资源部门出台《认购红树林保护碳汇替代海洋生态修复实施方案》,通过生态损害赔偿金认购红树林碳汇520吨,打造深圳“司法十蓝碳”工作样本。
构建协同保护新机制
参与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检察联盟,协助粤桂琼十个市级检察院联合签署《红树林湿地保护检察联盟共建协议》,共同研究部署红树林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线索移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构建检察机关跨省域协作新格局。与大湾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七地检察机关共同会签《红树林湿地物种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加强检察协作配合,积极探索保护红树林湿地公益诉讼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联合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广东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检察院共同签署《广东自贸试验区检察机关共享海洋公益诉讼专家资源工作办法》,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合作,畅通共享海洋公益诉讼专家资源渠道。
打造案件办理新质效
应对深圳市大鹏新区坝光社区红树林湿地因施工活动遭受影响的问题,联动公益组织和借鉴专家意见,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影响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强化调查取证,提升公益诉讼履职办案精准性。
同时,针对红树林物种、环境影响鉴定不完善问题,推动市司法行政部门建立涉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环境鉴定机制,多措并举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
编辑 李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