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走进去
他们不理我
高高在上的他们
习惯了供奉
走出来
就像走出一个梦
要么化作了雨
要么变成一阵风
《修行》一诗以极简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叙事与精神历程。全诗仅有两段八行,却精准捕捉了从信仰依附到自我觉醒的微妙转变,形成了一部浓缩的个体精神史诗。
诗歌的空间结构极具象征意义。“走进去”与“走出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个物理位移实则映射着精神探索的轨迹。殿内与殿外的二元对立,暗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状态——前者是群体性、制度化的信仰空间,后者则是个体性、自由化、幸福化的精神追求。
“高高在上的他们/习惯了供奉”三句,以冷静的笔触揭示了宗教场所中常见的异化现象。神像本是信仰的象征,却因人类的供奉行为而逐渐物化为权力符号。这种“习惯”状态,恰是信仰僵化的表征,暗示着宗教实践如何从内心的虔诚退化为物化的仪式。也暗喻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人才的排挤与打压。
诗歌的转折点在于“走出来/就像走出一个梦”的觉醒时刻。这个比喻轻灵却深刻,将之前的信仰体验定义为一种朦胧的、非自觉的精神状态。梦的比喻既不否定其真实性,又保持了批判距离,体现了诗人对信仰经验的复杂态度。
最富哲学意味的是诗的结尾:“要么化成了雨/要么变成一阵风”。这两种自然意象展现了觉醒后的两种存在可能:雨滋润万物,风自由无羁,都是与“高高在上”的神像截然对立的生存方式;其实也表达了作者追求才情化雨润世的宏大志向。它们既不寻求成为新的崇拜对象,也不固着于任何形态,而是完全融入了自然的循环与流动之中,承担起人民的幸福与自由之责。
这使人联想到禅宗“见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走出神殿的修行者,不再需要人造的偶像作为中介,而是在与自然的合一中找到了更本真的信仰体验。雨与风的意象,既是对物质形态的超越,也是对个体局限的消解,指向一种无我、无常的东方智慧。
《修行》的现代性正体现在它对传统信仰模式的审视与超越。诗歌并未简单否定修行本身,而是通过对制度化宗教的疏离,探索了一条更为个人化、更贴近生命本真的精神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这首小诗不仅是一次具体的朝圣记录,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出路的深刻隐喻——真正的修行,或许不在于走进哪座殿堂,而在于走出各种形式的精神依赖,在天地间找到自己作为自然一部分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