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湘政法 > 文艺策论

每个人都是长江的“小水滴”如何凸现法治文化的保护色?

时间:2025-11-24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伍龙山

  “每个人都是长江的‘小水滴’”与“法治文化的保护色”这两个意象的结合,恰恰点明了现代环境治理的核心——法治的生命力在于人民的理解和参与。

  “法治文化的保护色”,可以理解为一种弥漫在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当这种“保护色”足够浓郁时,保护长江就不再仅仅是执法部门的职责,而会成为每一位“小水滴”的自觉行动。

  下图清晰地展示了“小水滴”与“法治保护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底色:权利与责任意识——让“小水滴”知法懂法

  法治文化的“保护色”首先是一种底色,它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环境权利和责任。

  1. 从“旁观者”到“权利人”

  法律赋予每位公民在健康、优美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如《长江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拥有这项权利时,就不会对污染行为无动于衷。 广告 注意,(35岁以上)直接评副高级工程师 有社保满足两个条件即可 以正科技教育 了解更多

  2.从“无关者”到“责任人”

  法律也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意味着,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不再是道德上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位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这种责任意识,是法治文化最广泛的根基。

  二、亮色:参与与监督行动——让“小水滴”能用法护法

  当“小水滴”流动起来,汇聚成流,就能形成强大的监督和推动力量。这正是法治文化最具活力的“亮色”。

  1. 成为“司法前哨”

  公民可以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公益诉讼平台等,举报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每一位沿江居民、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成为司法执法的“眼睛”和“耳朵”,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2.化身“公益卫士”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这背后需要公众的声援、支持和证据提供,每一个关注、每一次转发都是在为公益诉讼汇聚力量。

  3.参与“立法声音”

  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听证会、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公众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法治保障更加贴合实际、顺应民心。

  三、成色:习惯与价值内化——让“小水滴”守法尚法

  最高层次的“保护色”,是让法治文化从纸面的条文,内化为社会的习惯和崇尚的价值。

  1.从“他律”到“自律”

  当保护长江成为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的潜意识行为时,法治文化就真正形成了。比如,渔民主动退捕转产、游客自觉带走垃圾、企业宁愿增加成本也要达标排放,这些都是在用实际行动为长江着上“保护色”。

  2.营造“社会风尚”

  当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风尚,当破坏环境的行为会遭到周围人的一致谴责时,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非强制性的“软法”环境,与成文法律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坚固的防线。

  总结而言,“每个人都是长江的‘小水滴’”,强调的是保护主体的广泛性;而“法治文化的保护色”,则是赋予这些“小水滴”力量和方法。

  当千千万万的“小水滴”都浸润在法治文化之中,并反射出法治的光辉时,无数微小的力量就能汇聚成磅礴的巨浪,最终为母亲河披上最坚实、最持久的“法治保护甲”。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