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湘政法 > 文艺新闻

要学生“心中有梦,脚下有力”是培育出中国好未来之要径?

时间:2025-09-26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星辰

  而且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是对“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这一理念的深化和升华,它更为精准地概括了培育中国好未来所需的核心素养,可以称之为“要径”(关键路径)。

  一、精准的辩证统一:“梦”与“力”的完美结合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方向与行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1. “心中有梦”——提供方向和内驱力

  · 个人价值的实现: “梦”是个人兴趣、天赋与热情的结晶,是自我实现的蓝图。它让学生清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获得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而非被动应付。

  · 家国情怀的承载: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梦”也自然融入了“中国梦”的宏大叙事。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赋予了学习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感。

  · 创新精神的源泉: 梦想的本质是向往更美好的未来,它天然蕴含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一个心中有梦的人,不会满足于现状,会主动探索和创造。

  2. “脚下有力”——保障执行和坚韧性

  · 扎实的知识与技能: “有力”首先体现在拥有坚实的学识根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而来,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硬实力。

  · 坚韧的意志品格: 追梦之路必然充满挑战。“脚下有力”意味着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能爬起,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

  · 踏实的行动作风: 它反对空想和好高骛远,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宏大的梦想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步骤。

  二、为何这是“要径”?——对教育弊端的精准纠偏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梦”与“力”的割裂:

  · 有梦无力: 一些学生空有远大理想,但缺乏实现的毅力和能力,意志薄弱,害怕吃苦,最终梦想沦为幻梦。

  · 有力无梦: 更多的情况是,学生在应试压力下沦为“刷题机器”,拥有很强的应试能力(一种“力”),但却感到迷茫、倦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失去了眼中的“光”和心中的“梦”。这种“力”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也无法激发真正的创新。

  “心中有梦,脚下有力”正是对以上弊端的根治方案:

  · “梦”指引“力”的方向: 确保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朝着有价值的目标前进,避免“无力”的空想和“蛮力”的内卷。

  · “力”托举“梦”的实现: 为梦想提供坚实的支撑,确保理想不会因现实的困难而坠落,让梦想照进现实。

  三、如何实现这一“要径”?——对教育体系的呼唤

  将这一理念变为现实,需要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1. 教育目标上,从“育分”转向“育人”:评价体系需更加多元化,不仅看重学业成绩(脚下有力),更要呵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培养责任感(心中有梦)。

  2. 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与体验并重:用探究式、项目式学习点燃学生心中的“梦”;用劳动教育、体育和实践锻炼他们“脚下的力”。

  3. 教育氛围上,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环境:允许学生犯错和试错,保护他们追梦的勇气,并在克服困难中真正让“脚下”变得“有力”。

  总而言之,“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完整、健康的成长模型。它描绘的下一代,是既有崇高追求又有实干精神的“梦想行动派”。当亿万中国青年都能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洪流,并以坚实的步伐勇毅前行时,他们汇聚起来的力量,必将铸就一个更加繁荣、创新、自信的“中国好未来”。这无疑是培育民族复兴栋梁之才的根本要径。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