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湘政法 > 文艺作品

沉默的石头,回响的哭声——评新诗《中国的哭墙》

时间:2025-09-26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星辰

 

 《中国的哭墙》
 

  耶路撒冷有个哭墙

  是用泪水和血浇灌

  至今
 

  还竖立在每个后人的心上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应该也是一座哭墙

  亿万万同胞看到它

  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
 

  当耶路撒冷的哭墙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诗歌的时空中并置,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两处建筑实体,更是人类历史中创伤记忆的沉重象征。这首题为《中国的哭墙》的短诗,以简练的意象和克制的语言,完成了跨越时空的苦难对话,构建起一座连接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诗歌纪念碑。

  诗歌的力量首先来自其精妙的意象并置。耶路撒冷哭墙作为犹太民族千年流散的象征,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代表的民族创伤形成历史回响。诗人将前者描述为“用泪水和血浇灌”,后者则隐含着同样的情感质地。这种并置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对人类苦难普遍性的深刻认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曾在历史中承受难以言说的创伤,而“哭墙”成为这种创伤物质化的共同表达。

  诗歌的张力在于其沉默的力量。全诗没有直接描述暴行本身,没有血腥的细节渲染,而是通过“墙”这一意象的冷静呈现,将最大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还竖立在每个后人的心上”这一句,巧妙地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揭示出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性。真正的纪念不仅存在于石头与建筑中,更存活于后人的集体意识里。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对“观看”这一行为的强调。“亿万万同胞看到它/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这里凸显了纪念馆作为记忆媒介的功能。它不仅是保存历史的容器,更是激发情感的场域。每一次注视都是一次历史的重访,每一滴眼泪都是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价值的重申。这种情感反应超越了时空限制,将个体与历史直接相连。

  然而,诗歌的深层意义或许在于其未言说的部分。南京大屠杀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规模的惨烈,更在于其作为一段需要被不断言说、不断确认的历史现实。当诗人将纪念馆称为“哭墙”时,他不仅在建立文化对应,更在提醒我们:有些历史需要被持续记忆,因为遗忘本身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这首诗歌的克制与简洁,与其所承载的沉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它没有试图解释历史,而是仅于呈现记忆的存在状态。在这种呈现中,诗歌完成了它的伦理使命——不是提供答案,而是保持问题的开放性;不是终结哀悼,而是延续记忆的责任。

  当我们将这首诗放回当代语境,其意义愈发深刻。在一个记忆日益碎片化、历史容易被娱乐化消解的时代,这样的诗歌如同一座语言的纪念碑,提醒我们:有些哭声穿越时空依然清晰,有些墙壁虽然沉默却始终言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不是被动地保存过去,而是主动地将其转化为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和对和平的珍视。

  《中国的哭墙》最终成功地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集体记忆,将历史伤痛转化为艺术力量。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特定历史的悼念,更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它证明了诗歌作为记忆载体的独特价值——当史书沉默时,诗歌依然在诉说;当建筑老去时,诗句依然鲜活。

本网概况 | 通知公告 | 投稿专区 | 人才招聘 | 对外联络 | 法律声明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中国法治文化网 zgfzwh.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