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引发关注。小学生周某因轻信游戏中“收徒送皮肤”的诱惑,被不法分子诱导转账近4000元,所幸最终钱款被全部追回。此案再次警示,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及反诈教育。
案件发生在2024年8月31日。小学生周某在手机游戏中看到一名游戏好友发布信息,称招收徒弟共同比赛,还承诺赠送热门游戏皮肤。周某心动同意后,对方要求他使用另一部手机配合操作,声称这样才能尽快收到皮肤。然而,按要求操作后,皮肤并未到账。当周某表示不愿再当徒弟时,对方随即变脸,以“不继续则无法参赛”相威胁,甚至编造“该行为违法,警察会逮捕父母”的谎言恐吓周某。
随后,对方谎称解除“师徒关系”需按其指引操作,先让周某扫描二维码下载某APP并进行远程操控,在未获取利益后,又诱导周某通过转账解除关系,承诺资金会随后退还。周某信以为真,使用奶奶熊某的手机,分两笔向对方提供的微信收款码转账共计3999元。直至对方要求继续转账时,周某才察觉异常挂断电话,但未将此事告知奶奶。
9月1日,熊某发现微信账户有两笔异常支出,周某才道出实情。熊某尝试联系微信客服和收款方未果后报警。最终,在警方等多方努力下,被骗款项被全额追回。
深圳市宝安区检察官指出,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精准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虚拟资源的渴望及社会经验不足、易受胁迫的特点设局。先以“赠送福利”利诱获取信任,再用“违法追责”等话术制造恐慌进行精神控制,进而诱导下载不明软件、远程操控手机,甚至骗取家长账户转账。
为此,深圳市宝安区检察官提醒广大家长及青少年:警惕网络游戏中非官方的“赠送”“福利”信息,勿轻信陌生网友,尤其对要求额外设备操作、下载不明软件或远程操控的要求要坚决拒绝;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电子设备使用及网络支付的监管,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定期核查交易记录,同时强化子女反诈教育,提升其对恐吓话术的辨识能力,遇疑似诈骗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或报警;若察觉被骗,需立即停止操作,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等证据,并及时拨打110报警。
编辑 李佳芳